最新消息
調查報告
個人檔案
通訊錄
意向發表
連結
聯絡我們
ENG
2024-06-05
上一篇 目錄 下一篇
就“積極建設香港成為亞洲醫療創新樞紐”議案發言

主席,今日辯論題目的主旨是「積極建設香港成為亞洲醫療創新樞紐」。相信大家都會記得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32024年度《 施政報告》中公布多項醫療政策時,其中一項就是發展醫療創新樞紐,並以建立「第一層審批」藥物註冊機構為長遠目標。 

將香港打造成「醫療創新樞紐」這個概念早在廿年前已經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率先於提出,當時董先生提到香港的教育及醫療保健專業水平甚高,在滿足香港人需求的同時,可以進一步發展為產業,為內地與亞洲地區居民提供服務。第二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到除四大支柱產業外,六項優勢產業對香港經濟發展起關鍵作用,其中一項要發展的就是醫療產業。 

第三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提到為促進有關發展而設立創新及科技局。第四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回應國家《 十四五規劃綱要》,建議在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內設立「InnoLife Healthtect Hub 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 

我們從上述歷任行政長官在《 施政報告》中的相關建議,見到他們是將「醫療創新」的概念逐步清晰化及具體化。及至現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施政時,他提出的「醫療創新」在概念上比他的前任提出的更加廣闊,所需的醫護人手更多。 

概括而言,醫療創新的定義就是引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新產品或新服務的過程,藉以改善醫療服務的提供、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醫療行業的整體效率。醫療創新涵蓋醫療保健各個領域的廣泛進展,包括醫療設備、藥品、生物技術、資訊技術、遠端醫療、數位醫療解決方案等。然而,我認為醫療創新同時應該「以人為本」,而且要有足夠的醫生及各級醫護人員的支持才做到「樞紐」,這兩點在林順潮議員的動議措辭中未有提及。 

在這方面,我促請特首李家超需要為香港制定全面的人才發展策略,包括為研究者、研究協調員、研究護士,以及各類輔助人員,建立有系統的職業發展路徑。我明白香港面對的一大問題是醫生數目與病人數目長久以來都未做到正比,醫生人數增長幅度遠遠落後於人口增長速度。要改善這方面的問題,我認為至少要分短期及長期去部署。 

短期方面,我促請政府盡快全面引入海外醫生及各級醫護人員。以醫生舉例,香港一直以來單靠港大及中大兩間醫學院來培訓醫生明顯嚴重不足夠,就算將來加入科大的醫學院都是遠水不能救近火的。於此,我想順帶感謝梁振英及林鄭月娥當年贊成自由黨有關改革醫務委員會的建議,從而引入海外醫生以紓緩醫生嚴重短缺問題。 

至於長遠目標,我認為應該大力培養年輕人才,透過創新模式如開設臨床醫學科學家職位及擴展臨床研究獎助金,讓醫生能夠在工作中同時進行臨床服務及研究。還有,亦應該提供更多專業培訓機會,為研究輔助人員提供系統化及獲認證的培訓。從職業發展的早期開始就要優化高等教育及專科培訓,加入更多研究元素與課程,提供持續性的研究體驗,以培育具備研究思維的醫護人員。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