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利民生、利經濟」為施政之本。香港踏進由治及興時期之際,行政長官李家超推出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自由黨對相關內容除表示支持外,更欣喜見當中多項建議正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倡議的,獲得政府的回應。
自由黨很久前已經率先向特區政府提出打造綠色海港的建議,當時我們提到在氫能及甲醇燃料應用方面,新加坡略微領先香港,所以香港要急起直追,而且未來市場巨大,希望政府大力發展、推廣。
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承諾為該項建議進行可行性研究,及後政府成立專責小組去籌備。行政長官在最新公布的《施政報告》中,在推動新能源發展方面,進一步提到的工作包括「發展可持續航空和綠色船用燃料供應鏈 —— 會就供需情況、存儲、加注等作長遠產業發展規劃」。
自由黨早前已經提過除液化天然氣外,甲醇燃料亦開始成為遠洋輪船另一個綠色燃料。根據一些海事研究機構的數據(Drewry和Clarksons),由2026 年起,將有超過 100 艘甲醇燃料船舶投入使用,全球甲醇燃料船隊將由現時的2%增加至14%;在未來五年,甲醇的需求將增加至每年400萬噸,可見使用甲醇為遠洋輪船的綠色燃料正在快速增長。
早前,立法會三讀通過《2024年船舶法例(燃料使用及雜項修訂)條例草案》,主要是配合綠色船用燃料供應鏈從而促進對綠色海港的發展。記得這條新例「由無到有」只是短短十多個月的時間,回想當時我向特首提出相關建議時他也十分認同,之後黨友易志明議員集合業界意見向政府提出進一步建議,再由政府草擬新例,結果就火速成事,其效率是我從政幾十年,包括在立法會及行政會議內都從未見過的。
事實證明身為議員的責任就是見到可以「利民生、利經濟」的事,都應該傾全力去爭取促成,負責任的政府亦應該坐言起行。於此,另一件相關的事就是香港貨櫃碼頭的未來發展,雖然疫後復常已經一段時間,但貨櫃起卸運作仍然幾乎全部在深圳鹽田港,唯一經香港的只有去美國的貨船。自由黨多次向特首反映要為香港貨櫃碼頭的可持續發展爭取貨船返回香港起卸貨物。同時,由於外國貨船如果仍然未使用綠色能源,它們在航行中將要繳付附加費,由此可見政府要發展海上綠色能源經濟仍欠一步要行。
主席,我在這個環節謹此陳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