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調查報告
個人檔案
通訊錄
意向發表
連結
聯絡我們
ENG
2024-01-14
上一篇 目錄 下一篇
就「國際教育樞紐」動議辯論

主席: 

今日辯題是促請特區政府採取更為積極的措施,為香港教育訂立一套全面的戰略發展藍圖,提供更為多元化的教育服務和配套措施,從而在教育範疇發揮「國家所需、特區所長」的作用,保持和強化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增強國家及特區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行政長官在今年施政報告

中倡議「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及「推動青年多元發展」。而在這個章節下,特首提到八點建議,最前三項更是最重要,也是一環緊扣一環,重點內容扼要是:(1)提高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一倍至40%,並加強獎學金和相關配套,吸引更多外國和內地學生來港升學;(2)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及(3)發展應用科學大學,提升職業專才教育至大學程度。 

我認為如果盡快做到上述三點,要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就邁向成功。我在此並且建議政府應該採取較進取的做法,在吸引更多外地與國內學生來港升讀專上學院方面,可以進一步做到同時透過資助,吸引更多內地生來香港入讀中學。我認為這樣做至少有三點好處:(1)讓這類國內學童早一點適應香港的學制,對他們未來升學之路有很大幫助;(2)藉此進一步發展香港的教育產業;及(3)幫助香港打造人才庫。 

我認為現時香港有條件可以展開我該項建議。根據教育局公布的最新一份《學生人數統計報告書》,本學年中小學生合共流失超過逾27,000名學生,流失率為3.99%;中學流失率為4.56%;小學流失率為3.43%。當社會普遍憂慮學生流失率是否持續高企甚或有上升趨勢等,我反而覺得現時正是機會擴大資助更多內地學生來港升學的層面至有宿位的中學生。 

再者,本地學生流失後,不少中、小學甚至幼稚園相繼被迫停辦,包括既著名、辦學質素又高、歷史更是悠久的名校,實在可惜。如果有更多內地學童來港升學,這類高質素的學校就可以繼續作育英才。自由黨多年來建議應該在現行的15年免費教育制度上加設嶄新的「教育學券計劃」予本港永久性居民,適用範圍涵蓋包括所有現時不獲政府資助的私立獨立幼兒及幼稚園、非資助或直資的小學、中學,以及國際學校,令這類家長有真正的自由選擇權決定資源分配,提升中產家庭生育的誘因。學券制度下,政府並非為中產家庭提供額外資助,而是將金額等於現時給予每名學生的平均資助以學券形式處理。我認為政府可以研究將該項建議的受惠學生,擴大至選擇來港升學的內地學童;至少,初步做到吸引內地學生來香港升讀中學,學校方面就選定有宿位的,免卻他們每日要跨境上學。 

最後,今日的辯題第一段就提到: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35月明確提到,要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進「留學中國」品牌建設;香港特區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區政府理所當然要在推動中國教育品牌建設的過程中,發揮更為主動積極的角色。我認為我的建議正是朝着這個方向前進。

 本人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