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調查報告
個人檔案
通訊錄
意向發表
連結
聯絡我們
ENG
2018-11-08
上一篇 目錄 下一篇
就《致謝議案》發言

主席,在教育方面,自由黨歡迎全面落實公營中、小學 教師職位學位化,以解決歷史遺留的問題,這亦是自由黨多年來的建 議。政府今次的回應是良好的一步,有助提升教學質素。我們更認為 長遠而言,應一併處理小學教師與中學教師的薪酬存在差距的問題, 因為同工同酬才屬公道,這亦可鼓勵有能力及有質素的教師投身小學 教育,改善小學的師資。

但是,整體而言,自由黨認為政府在教育方面仍然欠缺新思維。 在自由黨向特首提出的眾多建議中,我們曾大膽提出由政府推動本港 中、小學取消分數評級制度,改以 A、B、C、D 的等級作出評估,特 別是應在小學先行。無可否認,等級制仍有差別之分,但可減少細微 分數差異的紛爭,相對有助減少學生的壓力,給予他們更多空間。

我們期望藉此項有關評級制度的微調,嘗試為本地學習文化帶來 轉變的一步,此舉旨在減輕家長攀比分數的惡習,營造求學不求分數 的氛圍。我們希望透過今次發言,再次公開呼籲當局認真考慮自由黨 的建議。如我們的建議獲得推行,當局可視乎成效決定下一步行動 。

主席,我們多年來亦提出為私立獨立幼稚園引入學券制,以協助 中產家長,今年亦不例外。自由黨對上屆政府推出的免費優質幼稚園 教育計劃有所保留,恐怕會變成"糖衣毒藥",令學前教育質素不斷倒 退,最終迫使一些家長另謀出路,有如今天的直資中、小學一樣,導 致歷史重演,一錯再錯。

近年不獲資助的私立獨立幼稚園已走向兩極化,部分逐漸被淘 汰,其他則提高學費,向優質教育的方向發展,這無疑令中產家長的 選擇減少,亦增加了他們的負擔。我重申當局應盡快撥亂反正,為中 產家長引入學前教育券,補助他們為年幼子女選讀私立獨立幼稚園的 開支。學券制的優勝之處,是由家長決定資源分配,以發揮市場力量, 亦為私立獨立幼稚園提供提升教育質素的誘因。

主席,說到今次工商界較為關注的部分,當然是人力資源。老實 說,今年的施政報告除房屋和土地供應政策外,其餘部分均令自由黨 深感失望。當局和特首曾多次指出,沒有土地便甚麼事情也做不成 , 所有問題皆源於沒有土地。同樣地,對香港的工商界而言,人力就是 我們的最大資產。

現時很多行業都沒有足夠人手,不論是低技術或高技術人才也不 足夠。食肆沒有足夠人手洗碗,安老院沒有足夠護理人員,各類型交 通工具包括巴士、紅色小巴、綠色小巴,均沒有年青司機願意入行 。 最近的國泰事件更揭露香港根本沒有足夠的網絡安全系統專才,以應 付企業服務的需要。長此下去,香港將百病叢生,沒有服務可言,亦 全無競爭力。

對商界而言,人手不足是最大殺傷力。可惜的是,今年的施政報 告向僱員傾斜,需要工商界付出的東西很多,但對於重中之重的人手 問題卻全無新意,只透過補充勞工計劃輸入勞工。我們須知道,很多 行業和工種都不包括在補充勞工計劃之內,而且申請程序複雜,獲批 人數有限,完全搔不着癢處。行政長官經常說勞工政策要大步向前, 但也不應只向僱員傾斜,而應更加平衡。當局必須果斷地解決香港勞 工嚴重短缺的問題,好讓我們在沉重的負擔中透一口氣,最低限度也 可紓緩新增勞工政策對我們造成的壓力。

輸入勞工並非洪水猛獸,如能按本地實際需要,適量作出配合, 對整體經濟甚至民生皆有幫助。在 1980 年代及 1990 年代,飲食業正 因政府當年容許飲食業輸入外地勞工,把餅造大,因而令本地從業員 的人數由數萬增至 10 多萬。赤鱲角機場興建期間,亦因為工程需要 而輸入大量建築工人,讓機場趕及在 1998 年 7 月啟用,對當時呆滯 的經濟亦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與其不斷拖拉,我們應吸納上述的過往經驗,盡快認真評估各行 業的人力需要,扣除可透過本地教育系統及職業培訓產生的人才數 字,制訂具體而有針對性的輸入勞工計劃,大刀闊斧地輸入海外勞 工。除基層勞工外,我們亦應增加招攬專才來港措施的力度。

細閱今年的施政報告,香港的願景很多,包括要成為國際創科中 心、鞏固及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的地位,並且建設成 為亞太區的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等。如此看來,香港的年青 人將有很多發展機會,問題是現階段若無足夠人手,又沒有實質政策 和措施可作配合,一切均只是空談,所謂願景可能只屬夢境。

部分香港人擔心外來人才會搶去本地人的"飯碗",因而抗拒輸入 專才,但他們應該明白,世界急速轉變,香港未必有適合人才配合最 新發展。如香港再自我封閉,只會原地踏步,令我們失去製造協同效 應的機會,亦失去強化自身優勢的關鍵時機。

主席,商界也很關注民生問題,但我們的立場是不應走向民粹、 福利主義,又或"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常態,而應發揮獅子 山下的精神,為社會做好自力更生的環境,為市民營造更多上游機 遇,繼而做好資源分配。可是,今年的施政報告卻失去重心,向僱員 傾斜之餘,不少政策和措施皆進一步損害香港的營商環境,令商界相 當失望。

中美貿易戰已經爆發,很多人已看到它對香港經濟造成的後遺症 和實質損害,明年可能更加明顯。然而,施政報告只是輕輕帶過,沒 有詳細交代當局如何備戰,抵禦這次的大風浪。相反,施政報告一口 氣推出多項措施,包括取消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對沖安排、法定 侍產假由目前的 3 天增至 5 天、法定產假由 10 周增至 14 周等。對於 很多中小型企業("中小企")來說,當局建議的勞工措施,單獨看來可 能並不要緊,但連串措施合併起來卻會為他們帶來極沉重的負擔。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自由黨舉辦,涉及四大功能界別的取 消強積金對沖安排新方案的諮詢會上,公開說明此方案預計會為僱主 帶來額外 5.6%的人工成本增幅,但他近日又改口說相關比率其實應 為 2.2%,甚至是 0.66%,不斷"搬龍門"。這其實也不要緊,因為由制 訂最低工資開始,我從政府提供的數字發現當局總是計算錯誤,甚至 可能是故意如此。

其實,除非僱主有坐牢的心理預備,否則一旦取消強積金對沖安 排,便要按全體僱員數目立即撥備,為僱員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儲備 多一筆款項,因而絕對並非當局所指,只會帶來 2.2%增幅這麼輕微 的影響。即使首 3 年有政府約五成補助,長遠來說,負擔會越來越重, 營運資金只會不斷萎縮,經營越見艱難。

須知現時很多中小企及微型企業均在掙扎求存,流動資金較少, 根本沒可能有多餘資金另作撥備。政府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其實是 罔顧他們的死活。員工是僱主的最大資產,但在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 後,可以想象僱員在工作 10 多年後,會寧願博取一筆遣散費或長期 服務金,而跟僱主結帳離職。這種對業務有損的行為將成為商界的最 大憂慮,長遠而言嚴重損害服務行業,比起現在迫我們掏出數千億 元,傷害更為嚴重。

說到底,當局沒有信守當初設立強積金制度時與商界達成的協議 條件,要求僱主另為僱員提供退休保障,變相是突然"搬龍門",讓他 們負擔雙重福利。這令商界對政府失去信任,他日再要制定類似法例 時,即使當局誓言不會損害商界利益,並承諾不會有變,商界也不會 再相信。

商界強調,強積金對沖安排並沒有沖走"打工仔女"的退休保障, 供款仍然在他們的強積金戶口內。真正沖走他們退休金的是強積金計 劃累計數百億元的行政費,以及那些不足 65 歲已誓言不再工作,預 先取走強積金供款的僱員。當局如要確保市民年老時可享有退休保 障,便應處理員工提早取走強積金供款的問題,又或向那些基金經理 追討。

主席,商界也想解決爭議,故此提出了"優化基金池方案",由政 府撥款成立基金以作滾存,用作提取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之用。我不 會就此作詳細解釋,相信鍾國斌議員會詳加解說。但是,我認為政府 如拒絕商討,繼續這樣處理,恐怕只會嚇走更多投資者。

至於有意創業的人士或初創企業,則會因為營商門檻過高而卻 步,又或轉往其他成本較低的地區發展。我奉勸當局要適可而止,不 要再推行加重僱主經營壓力的政策,否則在環球經濟走下坡之際,只 會造成惡性循環,令香港失去更多優勢和抗逆能力。

在醫療方面,我想略談醫療人手問題。施政報告已承諾在未來 3 個 學年增加資助學士學位醫療學額至 1 930 個,並相應增加醫療專業培 訓容量。但是,隨着香港人口不斷老化,這仍未能應付我們的需求。 即使當局願意提早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面對當下香港公營 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過長,醫患之間張力過分繃緊的問題,當局須下定 決心,找出解決燃眉之急的方法。

因此,自由黨多次提出,當局應該仿效新加坡輸入海外醫生,准 許來自國外著名大學醫學院的人才來港執業,尤其是鼓勵在海外進修 醫科的港人子女回流,不單容許他們免試執業,並讓他們在本港受 訓,加入公立醫院工作,作為緩衝之計。就此,主席,我想申報我的 女兒和女婿均是外國執業醫生。

自由黨當然高興特首加強基層醫療及把中醫藥納入本港 的醫療 系統,但長遠來說,當局必須處理醫療服務方面公私營不均的問題。 自由黨建議加強公私營合作,推動私家醫院或醫療中心透過折扣優 惠,為公立醫院癌症病人提供檢查、化驗及診症服務,並由政府資助 部分費用,主動鼓勵較有經濟能力的病人分流到私營醫療系統。這不 單讓有關病人可加快接受診斷及治療,也有助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 力。

此外,自由黨同意醫院管理局應全面檢討藥物資助經濟審查機 制,但我們亦想一提,當局必須同時加快新藥審批程序,才可有助把 罕見病患者使用的昂貴藥物納入資助範圍。

最後,我想談談電子煙。特首急轉彎 -- 可能不應說是特首,是 局長急轉彎 -- 要"一刀切"禁制電子煙及有關的煙草產品,這似乎已 得到本會多數議員支持。在我看來,這是典型的多數票極權,剝奪了 少數人的權利。我不禁要問,作為一個民主社會,是否需要走到這種 地步?

很多東西都有禍害,宗教也可能造成禍害,是否也要禁絕?吃太 多糖有問題,是否也要作出規管?當局是否要動輒告訴我們每天要吃多少糖、多少鹽或多少朱古力?記得早在 10 年前,英國的查理斯王 子曾提出禁止連鎖快餐店麥當勞在英國經營,好讓兒童吃得健康一 點,杜絕快餐店,結果引來社會的一番激辯。

要站在道德高地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香港是全球最長壽 的地方之一,如仍要作出如此嚴格的規管,管理市民的生活習慣,讓 政府好像保母一般管束我們,這又是否切合香港社會的實況?

我是一名吸煙者,由多年前政府禁止在工作間吸煙開始,一直眼 看本港的吸煙政策不斷收緊。令我意料不到的是,電子煙始終比傳統 香煙造成較少的二手煙禍害,在兩者取其輕之下,按理不應禁制電子 煙,但政府竟然急轉彎作出此一決定,要全面禁止電子煙。我認為這 是一大倒退和一件可悲的事情。

主席,在交通方面,我想談談三隧分流方案,並強調自由黨對這 個方案的支持,因為比起過往只透過紅磡海底隧道及東區海底隧道處 理交通擠塞問題,這方案的效果將來得更加明顯。

須知道,營運西區海底隧道("西隧")的公司現時已可隨時不經行 政會議批准便加價,即使增至現時容許的 190 元也可以。但是,推行 三隧分流方案後,由 2020 年開始的 3 年內,西隧的收費幾乎會凍結 在 70 元的水平,只准作出輕微加幅。在政府補貼下,市民只需支付 50 元,而 190 元跟 70 元之間,確實是有很大分別。

大家必須弄清楚,政府今次不是補貼西隧,而是補貼使用西隧的 市民。政府花了很多時間,進行了大量科學和數據分析,經考慮多方 面因素後才提出這個隧道收費方案,以及跟有關公司達成協議,這並 非盲目的行動。

不同車主有不同想法,有些想收費便宜一點,即使塞車也不要 緊,有些則認為收費高昂一點也沒有問題,最重要是快捷,因時間就 是金錢。三隧分流方案正可迎合不同車主的需要,我希望大家不要隨 便否決這個得來不易的方案,有些細節我們可以再作討論。我的同事 易志明議員會就此作出詳細的說明,談談有何優化方案,甚至提出建 議。我促請當局盡快與有關的持份者商討,繼而及早推行三隧分流方 案。

主席,對於施政報告有關土地政策的部分,自由黨表示歡迎。當 中有很多建議均與自由黨的大方向接近,例如公私營合作釋放農地的 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明日大嶼"的規劃、落實填海計劃,以及建造面 積達 1 700 公頃的人工島。此外,當局參考了自由黨提出的"先基建、 後建樓"發展模式,提出推行"明日大嶼"計劃時會以基建先行,值得 一讚。

不過,自由黨認為基建先行不應只用於推行大嶼山的計劃,而應 同時涵蓋所有發展區。我們相信透過基建先行,不單可為香港一些一 直受交通問題困擾的地區帶來解決的辦法,也有助擺脫開發新區的掣 肘,最低限度在提交計劃予城市規劃委員會進行諮詢時可減少阻力和 來自當區居民的反對聲音,從而加快進行發展。

此外,自由黨同意本港在現階段應加快供應房屋的步伐,尤其是 以處理環境惡劣的"劏房"為目標。因此,自由黨就施政報告向特首提 出建議時,早已主動提出放寬公私營房屋供應的比例。對於特首最後 決 定 就 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及新 發 展 土 地 , 放寬公私營房屋比例 至 7:3,自由黨認為合理。不過,我們強調當房屋供應和房屋嚴重不足 的問題得到紓緩後,當局必須回復現時的發展比例,特別是不能忽略 發展商業土地的需要。

主席,雖然社會對"明日大嶼"的規劃提出很多問題,但自由黨認 為當局只要解釋清楚,釐清有關疑慮,最終會獲得大部分市民支持。 其實,政府今次是採取多管齊下的短、中、長期方法,盡力增加本港 的土地供應,這才是解決香港樓價過高的治本之道。我不認為政府會 因為啟動"明日大嶼"的規劃而放棄發展棕地,兩者並不互相排斥,而 且均需要頗長時間才能完成。大家不要輕視發展棕地的困難,如何重 置棕地上的傳統作業,亦需要很多客觀條件的配合,其難度不會低於 發展大嶼山。

對於填海工程造價,自由黨亦不擔心,因為從過往經驗可發現填 海造地是一項長期投資,所耗用的資金亦可透過賣地和衍生的經濟商 業活動賺回來。況且,"明日大嶼"屬於長時間的規劃願景,只需分階 段進行,便可因時制宜,絕不可能會一下子耗盡庫房的數千億元儲備。

自由黨建議一旦得出具體時間表,便應訂立為公營基建而設的特 別輸入勞工計劃,就建議的公營房屋及基建工程項目輸入勞工,以確 保各項工程能如期甚至提早完成,早日解決市民的房屋需要。

主席,雖然自由黨對施政報告提出的土地政策評價頗高,但美中 不足的是,特首並沒有回應自由黨提出設立土地及基建開發基金的建 議。根據我們的建議,政府應將每年財政盈餘的三成撥入該基金,只 限用作應付填海及新開發區的基建工程開支,目的是讓本港可進行快 速的土地供應及基建發展。自由黨希望財政司司長日後可認真考慮這 項建議。

至於環境方面,自由黨認為政府不停擴大堆填區,並非長遠妥善 處理垃圾問題的方法。不過,眾所周知,我亦反對採取寓禁於徵的做 法。當局上周已公布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加上 實施已久的膠袋 稅,均是以"污染者自付"的名義徵收。我們最感擔憂的是成效不彰, 最終市民付出金錢卻仍感無關痛癢,當局又以此作為藉口實行加價, 以致收費越來越高。大家可以看到,當局至今無法協助市民進行垃圾 分類,亦無法為本地垃圾製造足夠的循環再造途徑,所收回的膠樽可 能無處容身,最終仍是被送往堆填區。

就政府剛公布的垃圾徵費計劃,依我的意見,應同時引入塑料容 器逆向自動售貨機供市民使用,那便可即時收費,此外亦應承諾為居 民及工商界提供免費廚餘收集服務。然而,魔鬼往往在細節之中,加 上收費計劃與回收配套未能同步啟動,我擔心不單飲食界,連市民也 會對執行細節有很大意見。我始終認為採取嚇唬的方式要求 市民減 廢,港人並不受用,面對複雜的環境議題,當局必須摒棄過往的落伍 規管思維,改為採用創新和共贏的方案。

今 年 的施政報告亦 有提及與餐飲業合作推廣減少使用即棄塑膠 餐具。不知環境局局長是否走運,今次業界在我牽頭之下,難得多走 一步,作出一個示範。下周四我將聯同環境局,相信也包括局長,與 三大快餐店一起啟動一個為期兩個月的減塑計劃,鼓勵外賣顧客"走 塑",停用塑膠餐具。今次業界和政府合作,由業界贈送熱飲,政府 則贈送可循環再用的餐具,讓市民受惠之餘又可培養環保生活習慣, 絕對可締造多贏局面。

事實上,要培養市民減 用塑 膠用品的承擔,教育和宣傳最為重 要,政府在這方面絕對不可偷懶。我希望政府能吸納今次與飲食業推 動相關計劃的經驗,以作日後減廢政策的借鑒,為業界和市民提供稅 務優惠或其他支援,作為減廢的誘因,令市民、業界和政府三方面均 可受惠。

主席,綠色政策是未來的趨勢,必須有創新科技的配合。香港長 遠而言有需要引入及研發可循環再造、對環境零損害的塑膠代替品, 鼓勵業界及市民使用。既然政府有意把香港打造成創新及科技中心, 便應好好利用這個契機,撥款投資進行塑膠代替品的研發,又或吸引 外國研發商在香港設立實驗室及廠房,待產品成熟時便可大量生產, 以相宜價格推出市場。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