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調查報告
個人檔案
通訊錄
意向發表
連結
聯絡我們
ENG
2013-04-17
上一篇 目錄 下一篇
4月17日《2013年撥款條例草案》發言

主席,整份財政預算案(“預算案”)毫無驚喜,唯一比較令人安慰的,只是當中有正面提及人手短缺問題。不過,我不太滿意當局只說會按現行政策及機制處理,但至於如何作出處理,卻沒有具體交代。

須知道2012年透過“補充勞工計劃”申請輸入的勞工人數已接近6000名,數字較兩年前飆升超過一倍以上,而最終獲批的申請的比率更逐年下降,由 2010年的50.4%降至2012年的32.8%。再者,獲批輸入的勞工大多數是專業技工,但飲食業最缺乏的洗碗工和清潔工的成功輸入機會卻微乎其微。

近日,連米芝蓮一星食肆添好運的創辦人麥桂培亦向記者慨歎小本經營已經很難有成功的機會。他指出,招聘困難成為業界的最大挑戰,即使增加工資亦未必有人願意入行。其實,我就施政報告發言時早已經作出警告,指出業界“有工無人做”的問題已到達了臨界點。

當局最擅長的,便是說已積極為業界加強職業培訓。職業訓練局的飲食業培訓課程近年誠然已趨多元化及專業化,無疑有助行業優質發展,吸引年青人入行,但大部分接受訓練後的年青人也是投身酒店或高級餐廳,對平民化及中小型餐廳所面對的人手問題,並沒有多少幫助。

老實說,業界對於是否有本地新血入行已不敢抱有期望,只求政府趁現時近乎全民就業的時機,盡快認真研究輸入外勞,讓業界能以合理的薪酬水平聘用人手做洗碗及清潔等厭惡性工作,減輕老闆或管理同事的工作負擔,減一下他們的“辛”是辛苦的辛這會來得更實際。

主席,現時各種經營成本大增,飲食業已經難以收回成本。近日看到老字號的餐廳和食肆紛紛結業,我也感到可惜。當局要留意,隨着獨立經營的個體戶持續減少,市民向上游的機會亦會越來越少。

事實上,本會早於3年前已通過我動議的議案,要求當局扶助小本經營的商販市場,但當局一直都是“被踢一腳,才動一動”。今天市場不斷向連鎖店和大集團傾斜,政府實在不可再敷衍了事,而應加快確立上述議案為政策方向,為小本經營的商戶締造生存空間。

只有這樣,當局才會有清晰名義改變舊有思維。例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及房屋署(“房署”)轄下的零售設施、攤檔及商戶 等,均應該改變收回成本或按市值租金計算租金的方式。當局實在不應將當中的差額視為赤字,而應該視為扶助經濟而作的補貼和資助,目的是支援小本經營的商 販,帶動向上游的機會,這更有助壓低物價,讓普羅市民受惠,亦有平衡市場的作用,絕對可以達致多贏。我亦相信,這不用花很多錢,憑七千多億元的財政儲備, 一定可以應付得綽綽有餘。

我亦想不厭其煩地提醒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不要看到領匯引入連鎖店或大型超市後賺大錢,便加以仿效,將之倒模到它轄下的商場。房委會商場一向都是給個體戶、小型或家庭式企業經營的場地,這個傳統和特色必須保留。 

我經常說,當局要優化現有濕貨街市的營商環境,確保它們可以跟大型超市競爭。本會許多同事亦曾要求當局在基層市民聚居的地區重新興建公眾街市。對此 我亦非常支持,但我認為當局可以更大膽構思,在一些合適地點增闢商用地方,不論商場、街市或市集也好,專供設立小本經營的市場。政府在整個過程中,應主導 協調,設立門檻或規限,確保不會被地產商或大型連鎖店壟斷,好使小型或家庭式企業有新的投資空間。

主席,我想順帶提出,飲食業現時面對租金高企的困難,當局應加快處理露天茶座申請,以“地盡其用”。雖然最新數字顯示,處理露天茶座申請的平均時間 已由2011年的14個月,減至2012年的10個月,似乎已有很大改善,但仍要接近1年的時間,這絕對是不理想的,因為很多食肆現時的租約期也只是3 年。況且,申請獲批的數目逐年下降,在2012年僅得17宗,其間撤銷╱放棄申請的個案則多達68宗,而我們是有12000間食肆的。 

露天茶座的申請,牽涉食環署、民政事務總署、運輸署、房署、消防處及警務處等多個部門,單單文件處理已經需時很久,可惜露天茶座的問題屬於非緊急性質,往往也被人忽略。我懇請司長督責有關部門盡快作出檢討,加快有關程序,如果涉及人手問題,司長則應開綠燈讓他們增聘人手。

主席,我已多次指出,本港漁農業不斷被“陰乾”,以致過分倚賴進口食物,特別是從內地進口的食物。香港在物價及食物安全方面,已因此變得非常被動。 我相信,未來數年隨着人民幣升值、國家內需持續增加,以及內地工資及運輸等經營成本上升,從內地進口的食物的價格只會上升而不會下跌。

事實上,內地供港的農場,包括家禽、豬、牛和羊等農場的總數已由2010年的467個減至2012年的343個。此外,供應情況亦越趨不穩定,去年 供港活豬數目最少的一天只有1513頭,比每天平均數量少了2697頭;供港活牛數目最少的一天則只有12頭,比每天平均數量少了59頭。

我促請當局下定決心調整漁農業的政策方向,不要再只從監管的路向出發,盡快在穩定供應方面着手作出規劃。雖然,政府過去數年在漁農業方面的開支也有 上升,但增幅主要因為向受禁止拖網捕魚影響的漁民提供補償金,根本談不上發展。我希望“財爺”會考慮在有機耕作及農場生化保安、環保設施等方面多些投放資 源,讓本地漁農產業可以配合香港城市的需要而進行發展和擴充,亦為香港食物供應鏈提供多一個可靠及低碳的選擇。

此外,我重申,政府對於食物安全問題絕不可以掉以輕心,因為事故的方式已經變得層出不窮。當局必須好好使用資源,不時就外地報道或突發性的食物安全問題作深入調查,讓市民會吃得安心和放心。

主席,飲食業的經營越來越困難,又要面對當局連串的環保收費計劃,包括下月諮詢期屆滿的飲品玻璃樽生產者責任計劃,業界確實很擔憂。雖然在建議的計 劃的第一階段中,收費對象只是酒精類飲品樽的生產者或分銷商,但業界相信最終都會轉嫁下來,銷售鏈的每一環節都會受到影響,對酒吧業的影響尤甚。

飲食業並非不支持環保,只是不明白為何當局每次推出新的減廢政策,總是要用“污者自付”的名義使大家“周身傷”,用此名義壓下來,找業界“開刀”。 當局每次也說無須付很多錢,一個玻璃樽只收費1元,但這樣和那樣都說要收費,工商業污水要徵附加費,稍後又想增設垃圾費,加起來的金錢一定不是小數目。

其實,業界一向支持回收玻璃樽,而有業界更已透過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的資助,與環保團體合作進行回收玻璃樽。不過,最大的障礙是回收困難,因為玻璃樽有重量,運送期間又容易造成噪音,故此一旦酒吧所處的地點不方便,例如位於斜路或個別酒吧過於分散,就會無人願意去回收。

我看不到增加徵費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反之,與食環署及環境保護署等有關部門與地區合作,於適當地方增設玻璃樽回收箱,會更為有效。加強有關運輸配套,做好回收系統,將更有幫助。

我亦在此重申,如果當局要增設垃圾費就必須先減差餉,因為差餉的一部分已經包括垃圾處理費。如果當局不先減差餉,業界是不會接受雙重收費的。

主席,在教育方面,我個人擔心推行15年免費教育是否可以確保香港的幼兒教育繼續能夠多元化及百花齊放地發展。我的立場一向鮮明,就是要求立即優化現有的幼稚園學券計劃,全面撤銷只適用於非牟利學校的限制,以及取消學費上限,以做到“錢跟家長走”。這其實是直截了當。

我亦重申,當局不應該執着於學校是牟利或非牟利的問題,我們的目的只是資助家長,當局只要給予每位家長一個學費資助上限,他們去哪一間幼稚園報名又 有何關係呢?中產家長也有選擇權,為何一定要非牟利學校才行呢?須知道如果沒有誘因,學校就不會提高競爭力。我想再補充一點,我同意盡快在學券制之下,重 訂幼師薪級表,因為這將有助提高幼師水平。

此外,當局亦不要忽略跨境學童急增及北區小學學額不足的問題,當局應該在下個學年開始前想出解決辦法。其實,大埔有許多傳統名校因為人口減少而要縮 班,當局能否考慮在這些現有校舍重新開班予跨境學童就讀,而不用他們全部也要去到就近的上水和粉嶺就學,令上水和粉嶺的本地兒童能有足夠的學位就讀。況 且,他們是跨境上學的,即使多坐一個站到大埔亦沒有很大問題,而事實上大埔也是有很多傳統名校的。

主席,最後我想說一說國際學校學額不足的問題,其中以英語小學學額的問題最為嚴重。當局更預計於2016-2017年度仍會短缺4203個小學學額。我促請當局設法解決和作出長遠規劃,因為這會影響到香港能否吸引外商投資,以及挽留人才。

我不反對國際名校來港辦學,但也要確保多元化,免得國際學校只淪為貴族學校,而令外商因學費過高而卻步。

主席,政府必須多用新思維處理問題。我今天在教育事務委員會亦提出,如果撥地有困難,就應考慮趁本地縮班“殺校”的機會,索性讓本地學校利用騰出的 校舍開班,引入國際課程(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IB)),引入本地和外國的混合課程,從而提供另一個就讀國際學校課程 的途徑。

主席,我謹此陳辭。